天才一秒记住【久久中文网】地址:www.99lzw.com
格律变严格了,多了很多规矩和限制。
在南北朝时代,发生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很大的事情,就是佛经传入中国,需要翻译。佛经的原文是用印度的古代梵文写的,一个字有很多个发音,非常之复杂,这就促使我们反过来审视中国文字发音的独特性。刘宋时期的沈约,由此发现了汉字的“四声读音”,即一个字有四种声调,并且由此总结出声调的“平仄之分”,发现它们对汉语的音韵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。这是古诗写作的时代所没有意识到的,《诗经》的时代就更没有这些知识。这些声韵上的新发现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,就促成了隋唐时期诗歌音律的严格化,对诗歌的音韵结构,包括其中文字的表现形式,从音韵美、形式美的角度,做了许多格式化的新规定,这就是“近体诗”格律的由来。
本来,从《诗经》到六朝以前,诗歌都是要讲究格律的,但格律非常宽松,近体诗用严格的格律把诗歌束缚起来,也可以说是把诗歌武装起来,使诗歌内涵的音韵之美、音乐之美,得到格式化的表达,这种格式化的东西,就是近体格律,它对诗歌的音韵规定要严格得多。如果用近体诗的格律来看古诗,有很多在形式上都是不合格的。当然,我们不能用后人定的办法去要求前人,只能说是从近体诗开始,诗歌的音韵美有了格式化的发展,从唐宋一直沿用到现在。这中间,五四时期以后,一度兴起过白话诗,又叫自由诗,曾经把近体诗的格律完全废除,从诗歌的形式上确实是一种解放。但这种解放还没有维持一百年,当社会革命时期转入新的社会常态以后,白话诗的意识形态背景逐渐消失,它的宣传功能也逐渐失效,整体上白话诗就开始式微了。今天有许多中老年人,又重新学习写传统诗歌,但基本上写的都是这种格律严密的唐宋以来的近体诗,很少有人再去学写古诗了。
我们这个讲座,就以《古诗十九首》为主要内容,另外补充了李陵、秦嘉、曹操、曹植这四位诗人的五首诗。通过这些作品,我们就能大体了解汉代五言诗的成就,了解它作为一座重要的桥梁,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