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中文网

第三部分 天崩地裂 (第2/30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久久中文网】地址:www.99lzw.com

为什么世界经济变得不再稳定?正如经济学家的观察一般,各项有助经济稳定的因素其实比以前更强——虽然一些自由市场国家的政府,例如美国的里根与布什、英国的撒切尔夫人与她的后继者,试图将其中几项因素的力量减弱(World Economic Survey,1989,pp.10—11)。旧有的大量生产制度中的一大关键所在——难于控制的“存货周期”(inventory cycle)——在电脑化的存货管理以及更好更快的通信传输下,影响力已经大大降低。如今生产线上可以配合需求变化,随时调整产量:扩张期“刚好赶上”(just in time)大规模的生产,缩减期“原地不动”静待存货销清。这项新方法是由日本人首先试行,并在70年代科技的帮助下成为事实。其宗旨是减少存货,只需生产足够数量,“刚好赶上”经销商的所需即可。总之,生产能力的弹性大幅度升高,随时根据需求变化,在极短的时间内灵活调度。这不再是一个亨利·福特的时代,而是贝纳通(Benetton)的时代。与此同时,政府开支之大,以及名列政府支出项目下的私人收入——社会福利金及救助金等转移支付(transfer payments)——也有助于经济的稳定。前述两项政府开支的总和,如今已高居国内生产总额的三分之一。如果说,在这个危机时代里有什么东西上涨的话,恐怕就数这两项了。单是失业救济金、养老金,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,就足以推动它们的上涨。这个危机时代,一直延伸到“短20世纪”末期。我们大概得再等上数年,才能等到经济学家也拿起历史学家的最后武器——后见之明——为这个时期找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解释。

诚然,将70年代至90年代之间的经济困难,拿来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难题相比,在方法上自然有其缺陷;虽然在这个新的20年里,另一场“经济大萧条”的恐惧时时萦绕人们心头。“有没有可能再来一次?”许多人都这样问。尤其是在1987年时,美国(及世界)股市一场极具戏剧化的大跌,以及1992年国际汇兑发生危机之后(Temin,1993,p.99),忧心之人更多了。1973年开始的数十年危机,其实并不比1873年后的数十年间更接近20世纪30年代“大萧条”的意义(虽然1873年那段时期也被人视作大萧条),这一回,全球经济片刻也未崩溃——不过当黄金时代于1973—1975年结束时,的确有几分类似古典的循环性萧条。当时发达市场经济体的工业生产在短短一年之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🎁美女直播
新书推荐

你送外卖的,抢特情的饭碗合适吗 相欺 专治作死[未来] 总裁强势宠,娇妻逃不掉 我的朋友圈 我不是凡人 塔罗女神探之茧镇奇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