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久久中文网】地址:www.99lzw.com
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,同时也是一个宗教众多的国家,以印度教为主,同时还有伊斯兰教、基督教、佛教等的存在,将英语和印地语作为他们官方使用的语言。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,印度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制度。
一、印度古代以宗教为主的教育
在古代的印度社会,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以印度教为主的宗教,整个社会的政治、生产方式、社会运行都是依靠宗教来进行的,因此也就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领域,在教育方面也迎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以及统治者的意愿。
1、婆罗门教育
印度最早的有历史记载的教育是在吠陀时代,主要的教材是《吠陀》,它被视为聚集了世间所有的智慧和知识的书籍,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离不开它。
当时的印度社会是按照种姓制度来进行等级划分的,而只有婆罗门的人才拥有受教育的权力。所以为了保证婆罗门的纯正,规定孩子的教育需要由各自的父母来承担,并且由于《吠陀》一书用梵文写成,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,不被允许抄写,就只能口耳相传,因此要将这一部经典学完,需要花费将近10年的时间,耗时耗力。这种家庭教育只负责教授自己的孩子,每个孩子接受教授的人又不同,其所理解的《吠陀》也是不大相同的,这就造成了教育的不统一性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,以及当时宗教祭祀的需要,“学校”这种统一的教学机构应运而生。有吠陀学校、“图洛司”学校、古儒学校、以及早期的高等教育,逐步增加了学科,完善了教育内容,尤其以塔克撒西拉大学校最为着名,吸引了印度无数学子。
2、佛教教育
佛教奉行“众生平等”的思想,冲击了婆罗门严格的等级制度,打破了只有婆罗门才能够接受教育的专制局面,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。
佛教的主要活动场地是寺院,因此寺院也就成为了佛教子弟受教育的场所。能够进入到这里学习的人,必须要经过父母的允许,还要通过寺院的身体检查,入学的人要剃头,身着袈裟。他们的老师就是寺院里的大和尚,主要教学内容是佛教经典和宗教哲学,教课方式也是口耳相传,但这只是初级阶段,到了学习的高级阶段,就要开始议论和争辩,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自己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得到升华。学习到最后还会有一个“毕业考试”,合格的人被称作比丘,可以自由选择是留在寺院还是回家。此外,本着普度众生的原则,佛教之人也会在家庭中诵读佛教教义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