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久久中文网】地址:www.99lzw.com
加以叮嘱,实在是因为杨森将处的位置太过重要。
唐生智在南京守一线,杨森在安庆守二线,南京一旦守不住,安庆势必要承受巨大压力。当然,最主要的是杨森麾下已只剩残兵败卒。
杨森提倡军人常带三分怒,你在他面前昂首挺胸,哪怕是出言顶撞,都要比献媚阿谀吃香得多。杨森自己说,他从懂事起,在战场上就从来没有哭过,不管遭遇多大的打击,受多大的创伤,也不轻易掉泪。
在杨森看来,吃了亏挨了打之后,第一个反应是如何发起反击,以及如何补救,哪有工夫去哭?
可是打完出川抗战的第一仗,他就哭了。
第二十军在淞沪会战中伤亡殆尽,杨森付出半生心血,一手训练出来的巴蜀子弟纷纷倒在血泊之中。
杨森一边哭一边骂,说古诗中有一句话不通:什么叫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?写这诗的人一定没带过兵,一个优秀的带兵官,不会只把士兵当兵看待,而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骨肉。
当杨森真正面对“万骨枯”时,他没有功成的欣喜,只有彻骨的悲痛。
林相侯战死后,杨森想起他家境不好,特地拍发电报回广安,将自己的一座房子和一些田地赠送给了林相侯家属,这些房田当时价值十多万银元。
淞沪会战把第二十军打残了,也把杨森弄得无比伤心。
很多人遭到这种沉重打击之后,或者一蹶不振,从此爬不起来,或者开始明哲保身,有意识地躲避作战,不肯再碰硬钉子,但杨森不是这种人。
追溯杨森的少年经历,可以窥见他这种性格养成的过程。
杨森祖籍湖南衡阳,是清末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,世代以耕读习武为本。杨森的父亲考中过武秀才,能百步穿杨。杨森因是家中长子,父母对其期望很高,父亲给杨森立下的规矩是,必须习文,不许习武,以免影响功课。
可杨氏家族本有习武传统,杨森的叔伯兄弟习武者众多,杨森在读书余暇也就瞒着父亲,偷偷摸摸地跟着练。
到了端午节,家族组织骑射比赛,杨森就像传说中的霍元甲一样,猛不丁地大显身手,并勇摘第一。
杨父这才知道儿子偷练武术的经过,当着面狠批一顿,但是嘴上骂着,脸上却微露笑容。
不管习文还是练武,都是要出人头地。随着世乱迹象已显,文武兼备显然要胜过单纯习文。
广安有一座叫龙台寺的著名古刹,寺门前雄踞两尊石狻猊,每尊都高达六米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